在百年变局与不确定因素扰动交织的当下,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以全球视野锚定中国耕地问题具有战略意义。有效保护耕地,才能筑牢大国粮仓根基。《面向2035的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以多维透视的学术视野、缜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为我国新时代耕地保护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南与实践参考。
首先,从理论建构来看,该书开创了耕地保护系统科学新范式。
一方面,构建的“必保-应保-可保”三维保护与“供给-需求”双层驱动分析框架,实现了耕地系统保护的研究范式突破。通过构建“必保-应保-可保”的多级保护体系,将耕地红线管控从单一数量维度拓展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立体保护模式。据研究测算,要实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到2035年,耕地的必保量应介于14.12~15.78亿亩之间,才可以满足生态退耕等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下的基本食物用粮需求;应保量介于16.64~18.54亿亩之间,才可以充分满足食物用量需求并适度考虑保护生态;可保量应介于20.08~21.12亿亩之间,才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全口径用粮需求。这一科学测算为我国耕地红线的确定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该书构建起“供给-需求”双层分析的系统保护分析。突破传统线性研究局限,通过建立包含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政策制度等五个子系统的动态反馈机制,模拟出耕地保护与城镇化、粮食安全、生态建设的非线性关系。在考虑2035年人口峰值14.5亿人、人均粮食需求480千克/年的刚性需求基础上,引入国际粮食贸易波动系数,推演出耕地保有量须维持在18.5亿亩以上的安全阈值,为耕地保护的动态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从战略前瞻来看,该书有利于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耕地空间选择与优化。
该书不仅关注“吃饱”问题,还前瞻性地提出要应对“隐性饥饿”,实现“吃得好”和“吃得健康”。在“大食物观”背景下,这也是对土地资源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化生态服务功能转变的前沿思考,体现了土地科学由传统利用规划向多目标协同治理转变的学科发展方向。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速的大背景下,该书还前瞻性地建构了面向2035年的气候情景模拟体系,指出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我国北方干旱区耕地生产力将下降,而东北地区增温效应与降水变化将使适宜耕种带北移,长江流域高温高湿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将显著增强。通过耦合社会经济系统与气候系统,科学刻画了气候变迁对国土空间农业生产格局的重塑过程,为未来重大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支撑。
针对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以水定耕、以水养耕”的耕地空间布局战略,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水土资源匹配度分析,提出了南水北调配套的农业水资源调配机制。特别是“水资源-耕地适宜性-粮食产能”三位一体的空间规划方法,突破了传统耕地保护“就耕论耕”的局限,实现了从单一资源保护到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理念升级,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耕地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决策借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未来耕地保护面临的水土资源空间配置不协调问题,提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必须推进现代化灌溉技术与智慧水管理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以水定耕、以水养耕”。这一思路体现了对土地系统关键要素协同优化的前沿思考,契合了土地管理向土地系统治理的转型方向。
最后,从实践突破来看,该书提出了面向2035的耕地保护十大战略。
2035年,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年,也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绘制的蓝图目标年。基于新形势新挑战,该书提出了增强粮食安全保障、优化耕地开发利用布局、完善耕地保护权益保护、加强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优化肉类产品进口等在内的2035年十大耕地保护战略,形成了贯通国内国际、技术制度、保护利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体现出四个方面的核心创新。
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产能保障战略。特别是藏粮于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农“四藏”战略的提出,为破解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系统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提出了“用养结合”的耕地保育战略,构建了“水资源-耕地适宜性-粮食产能”三位一体的空间规划体系,并通过科学的休耕轮作制度设计,有效平衡耕地生产与生态功能。
在制度创新上,设计了“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层级分明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及“产能平衡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特别是“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全国统筹的地方政府基本农田保护和开发储备基金,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耕地保护的激励不足问题。这些制度创新不仅优化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实施路径,还为破解“占优补劣”的长期困境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
在全球视野下,提出了“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耕地资源安全信息体系”构想。通过建立全球农业资源信息监测系统和耕地资源数据库,不仅为我国海外农业资源利用决策提供支撑,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这一战略既体现了大国担当,又为应对国际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了科学手段。
这十大耕地保护战略,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耕地保护的部门分割和领域分隔,构建了从国内到国际、从技术到制度、从保护到利用的完整链条;另一方面,既立足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紧迫挑战,如耕地撂荒率高、保护激励不足等问题,又前瞻性布局了气候变化、国际环境变化背景下的战略应对,体现了“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的系统思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科学路径。
坚守耕地红线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文明的根基;粮食安全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是人类命运与共的纽带。在笔者看来,这部著作既是一部扎根中国大地的耕地保护理论创新集,更是一份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白皮书,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粮食安全基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也为全球农业文明转型提供了东方智慧。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二级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